社企「跑去你屋企」 憑一雙腳跑出善款

經濟日報-2016年9月1日

經營如做生意找市埸需要創多贏方案

兩名中文大學EMBA (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) 畢業生在學期間「跑上癮」,決定無償成立社企,有心人只需捐獻小量金錢、就會有人「跑去你屋企」索取善款,再跑到受惠者所在地。

5年下來,甚至已發展出醫生興失明人士牽手環島跑、跑去老人家裏探訪等。兩名創辦人皆為飲食界管理層,認為經營社企與做生意一樣,首先要找出市場需要,「補」社會上的下「缺」,然後再懂得找出多贏方案,最後要知人善任,令下屬樂在其中。

蛋墶王控股有限公司營運及行政總監盧偉民 (Daniel),與協作餐飲耿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慧勤(Molly),是中文大學EMBA課程同屆同學,當年為挑戰自己,參加毅行者後「跑上癮」其後發現可發展成社會企業,「以跑步為媒介,去幫助社會上不同的人。」

創辦念頭由友人捐300元開始

已有10年跑齡的Daniel憶述,自己平日熱愛街跑,在學期間「跑着跑著去了朋友屋企」,當時說笑請朋友到樓下,稱自己「跑到汗流浹背,不如你捐300元,當作鼓勵啦」。豈料朋友果斷答應、他取了捐款後與朋友人自拍,放上社交平台後得到熱烈迴響,朋友紛紛表示:「不如下次你跑來我家,我又捐錢給你﹗」於是萌生建立社企念頭,冀跑涉不再只是個人興趣,亦可以一己之長做善事。

兩人於2011年畢業後,隨即成立社企「跑去你屋企」。Daniel表示,在香港做社企並不容易,社企要兼顧財政及可否為社會帶來改變,故他們註冊「跑去你屋企」,身份既是社企,亦是非政府組織。「雙軌並行,起動時就可申鐲不同資助」。

該社企已連續3年與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合作,邀請商界與失明人士手拖手環島,在香港島接力跑步,最終籌款亦主數捐予失明人士組織。此外,他們每三個月就會三人一組,跑到獨居長者的家中探訪1個半小時。「跑去您屋企」至令己跑了三千公里,累計籌得70萬元款項。Molly直言,不少EMBA同學及校友慷慨解囊,如從事餐飲業同學贊助食物,有製衣業師弟贊助跑步T恤,故活動開支不大。

縱橫商界多年,他們認為搞社企與做生意一樣,首先要找出市埸需要,了解有沒有「缺」,Molly說:「如果你推出的服務及產品沒有市場需要,怎可能成為一門生意?社企也一樣,不是你想要一件事好,就代表別人要接受。」

適當分配崗位人人樂在其中

此外,她與Daniel均認為,辦社企及做生意均要多贏,「搞手要贏,參加者要贏,受惠者要贏,社會要贏﹗」意毘是搞手自己要享受活動,參加者覺得開心好玩,如他們曾策劃一個名為『Peace Box』的活動,興物業管理公司合作,向屋苑住客派發1.5萬個盒子,讓他們放進禮物盒,然後義工跑手抱住盒子送暖,從將軍澳中心跑到同區的靈實醫院。

Molly稱,任何企業都離不開團隊,如果能做好點兵選將,就可「令一個好的意念落地」。「跑去你屋企」至今未有會址,核心成員都是無償參與每場活動策劃。她指,有些義工在處理物流方面很強、應變能力高。就會員責統籌;有些義工的興趣是做曲奇、蛋糕,就會邀請他們整小點心,「一個組織要選擇對的人,在對的工作崗位,令每個人都樂在其中,覺得自己有所發揮。」

為何管理層「跑上癮」?

不少CEO及企業高層皆熱愛跑步,究竟這有甚麼魔力,當中又可怎樣與行政工作連繫?

「跑去你屋企」創辦人之一盧偉民(Daniel)笑言,不少老闆都養尊處優。「其實很多EMBA的同學也是」,但難忘他們提出「跑去您屋企」的概念,邀請他們一起跑步籌款時,「有人買了人生第一雙跑鞋,最後一齊參與。」

可以一個人 也易凝聚朋友

他指,跑步是一項很簡單、很有彈性的活動,可以一個人做,亦可以並肩同行、互相鼓勵,容易凝聚朋友。 另一個創辦人林慧勤(Molly)則認為,跑步是挑戰司己的運動、以為自己力有不逮,未必成事時竟可跑完主場,「感覺非常良好﹗」

她第一埸至馬是在日本完成的,難忘當時兩旁站滿吶喊助威的市民,立即充滿能量,「其實做企業都一樣,有人在旁邊支持你,就會可以努力跑下去。」

將跑步的里數變成善款,變成探訪老人家的活動,更令Molly離不開這份興趣,「聽老人講故事,看失明人士都可以勇敢在街上跑步,會覺得自己每天處理的商業課題都只是小事,怎會及他們遇到的人生難題呢?」